【录】参观中国课本博物馆

  看着巨大的展台里一个个复杂的反体字模,我想象着一千多年前毕昇在简陋的草棚里研究的场景,他得经过多少次反复实验才创造出这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啊!我们不得不敬佩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展厅的墙壁与天花板都有看点,左右两边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文字自何处?就是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流传几千年依然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瑰宝。让我欣慰的是,导游围绕这些传统文化提出的问题孩子们都准确回答了上,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很到位的。

  接下,导游领着我们观看了一百五十多年课本的发展过程,这里面一本本泛黄的老课本吸引着孩子们,也吸引着我和随行的家长们。

  可以说,这样一个完全以课本为藏品的博物馆给我们带的震撼是巨大的。能看到一百多年前的老课本,看到课本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看到老一辈教育者为祖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我们倍感自豪,也倍感荣幸。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所有为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辈们,感谢把这些宝贵资料留存下的有心人,感谢课本博物馆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

  继续往前走,当走到介绍武训先生的展台前,看到先生的铜像,我们肃然起敬。

  武训先生是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

  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是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

  吃尽文盲苦头的他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走上行乞办学之路。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以上选自网络

  武训先生在当时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以那样一种卑微的方式乞讨资金兴学办学,这种对教育的认可和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有家的资金支持,有家的培训教育,有雄厚的物质支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教育?

  看看武训先生慈祥的铜像,再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老人家那神圣的画像,我的内心再次充满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回忆去年在曲阜孔子故里对他老人家的三鞠躬拜师礼带给我的洗礼,今天,我郑重地领着我的这帮弟子,朝着我们的祖师爷孔子行三鞠躬拜师礼。孩子们非常严肃非常庄重地跟我一起行礼,我相信这一幕一定能深深地印在他们心灵深处,我也相信孩子们一定会不虚此行。

  一个时的参观结束了,但参观带给我们的影响将会持续发酵下去。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不仅仅是陪伴着孩子们开展了一次队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出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让教育效能加倍呈现。

  我要借着今天参观课本博物馆之行做做文章,一方面让孩子们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懂得前辈们为传承祖文明做出的贡献,尊重知识,尊重课本,为教育的传承文明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也要围绕课本做做文章。

  前几天闺蜜给我提建议,建议我领着孩子们开展的知道点名人追星之旅改革一下,让孩子们自己动起,进而设计出自己的班本课程,我很受启发。今天看了一百多年课本的演变,我更是豁然开朗。开学后我将围绕我们的追星之旅,实施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相信这一举措一定会给孩子们带别样的收获!

  今天真的不虚此行!

  写于2018年2月25日

  附课本博物馆介绍

  课本博物馆以1862年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学课本为主要藏品,博物馆内分别用办新学上学堂大后方新公社好数理化学工农拼高考新世纪新课本等10个板块,以场景再现的模式,展现了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始到电子化教学,各个历史阶段的学场景和课本图书。

  博物馆主馆内,一层为大家境界美术馆,二层为体验式的课本博物馆,三层为齐文化创意体验心。

  馆最早的藏品为1862年出版的老课本,非常罕见。

  博物馆运营模式不是简单的陈列,而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老课本复活,特别设计的上海福州路70年代教室人民公社影等板块,为观众营造了体验式的参观氛围。充分利用商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方式,创意地将藏品展示与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在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之,为观众创造灵感洽谈客户互动交流同学聚会文化创意提供一个时尚的栖息所。

  其我的博物馆展厅是一个发动全民参与的博物馆,每个人可以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物品放置于我的博物馆收藏。

  为了让读者有更清晰的了解,以上内容摘自网络,重复地方稍作修改调整。

  花絮

  博物馆内设置了几间教室,家长们鼓动我上去给孩子们讲几句。哈,随口讲了几句话,家长们长枪短炮朝向我,感觉在这样的场合有点随意了。不过看到家伙们坐在下面煞有介事的样子,我想起了自己时候。

  我上学那会儿,教室里只有几张桌子,其余的课桌就是长木板了。一棵树的树干劈开成好几块长条,两面再用刨子刨的那种。在老师的讲台下面用泥墩子支撑起就是课桌了。一般教室里有两到三条这样的简易课桌。因为我个头矮,一直在教室第一排,所以看着个子高的同学用课桌只有眼馋的份儿。

  那时晚上也没有电灯,就用墨水瓶装上煤油,用线捻成灯绳做成简易的煤油灯采光,以至于第二天早上鼻腔里满满是黑油灰。

  我们上学那时可真是轻松,一人背着一个布书包,一两本书语文和算术,一块石板。那时都穷,没有钱买本子,都是用画石在石板写字算题。虽然物质条件简陋,但我们学的劲头都很足,该学的也都学到了。

  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条件那么好了,课程那么多了,课本以及其他学用品也越越高级了,但孩子们的学主动性却似乎越越低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上一篇:【爆】喀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下一篇:云南抖音短视频代运营